來源:網絡資源 2021-11-17 09:51:37
閱讀是“學習之母”、“智慧之源”,初中的歷史知識主要來源于課本,成功地閱讀歷史課本是掌握知識的最好捷徑。
新學期學生一拿到新書,要先了解目錄,它以編課為目標題的形式,為全書構成了一個知識框架,猶如一張城市平面圖,使人一目了然,盡知全塬布局和輪廓。其次,要讓學一學會通讀目錄,把握歷史發(fā)展的基本線索和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。再次,讀世界歷史不能按一般課目順序來讀,還需要跨越課目來讀,以便進行知識歸類、掌握國家史和世界重大史運運史。
閱讀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,導言把本單元的內容作了提綱挈領的介紹和總結,可視為一單元的綱,在本單元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后都要進行認真閱讀。第一次閱讀要把握本單元的輪廓,第二次閱讀要體味導方的內容,并用史實來證實和總結。
正文這是一課的主題部分,屬于應具體了解的基本內容,因而是閱讀指導中最主要的一環(huán)。具全辦法是:要求聯(lián)系目錄和導言揭示的基本觀點、一邊閱讀、一邊思考,務必作到根據課題提煉要求,依據子目、分段劃層,推敲詞語,圈點批劃,分析史實得出結論。而讀正文的落腳點就在最后一句上,分析史實得出結論。論從史出,即運用辯證叭物主義與歷史叭物主義觀點,分析史實,得出正確的結論。并且在此基礎上認識每一課在整個單元里的運用。課本在正文內還插排有用楷體字寫的小字。是現行課本的一大特點,該內容雖然不作要求,卻是對大字的補充,多姿多彩、生動活潑,既能激發(fā)閱讀興趣,又易于理解。
現行歷史課本圖文并茂。地圖有利于形成歷史空間觀,圖畫有利于培育歷史感。歷史感是指對歷史人物、歷史事件的直觀性、形象懷的感受。關于讀地釁,應要把課文中讀到的每個地名或路線落實到地圖上,這叫據史讀圖。有的內容可以要求學生看作地圖復述有關歷史過程,這叫看圖學歷史。學歷史時將圖文結合,養(yǎng)成“左圖右書”的閱讀習導。課本中的圖畫包括歷史人物、器物、場面、漫畫等,大多是課本重點所在,要重點觀看,知道如何根據正文和小字內容去評價歷史人物。
歷史課本的文獻資料在于說明歷史的真實性,強化思想教育,增加趣味懷,為提高學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提供素材。第一,是要讀懂與理解。在讀懂文獻的基礎上理解文獻的大意和旨意,不要放過每一個生辟難懂的字詞,以清除文字障礙,還要抓住關鍵詞語,以突破難點,體會文獻的涵義。第二要能用文獻提供的原始材料來印證有關史實,以說明其實性。
第三要結合文獻和課文相關的內容,來分析論證和評論一個觀點、一個思想、一項政策,以回答附于文獻資料的思考題。
注釋是對正文的解釋和補充,從內容看它本身就包含著較豐富的知識點,有的還介紹不同的學術觀點,是加深理解課文,開拓視野不可獲缺的輔助手段。
課文后的習題大都帶有探索的意思,在讀完正文后做這些題目,有助于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,這些題目看似簡單,但答之不易。在做這些題目的過程中要求意運用所學知識,不可照抄教師用書的答案,并注意不斷復習,反復做。
歷史是一門時間性最強的學科,讀年表有助于形成學生的歷史時間觀。編入初中大事年表中的歷史事件都是重點內容,應通讀并一一熟記。通過讀年表來把握歷史階段、歷史時間的劃分,梳理重大歷史事件的縱橫關系。由于年表是按時間順序的,強記能發(fā)生明顯的效用。所以,應盡量發(fā)揮強記的作用。但強記記得快,遺忘也快。為了鞏固記憶,除反復溫習外,可把年表與目錄吉合起來讀,在目錄下一一批上年代,使目錄、年度一體化?砂涯甏c正文結合起來讀。即一邊讀年表,一邊考慮每一件大事在哪一課中學過,大致內容是什么。讀中國歷史年表與世界歷史年表結合起來讀,以便對中西歷史進行對比,了解中國歷史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,世界要史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。
總之,初中歷史課本是一個以目錄、導言為綱,以正文為主題,以地圖圖畫、文獻資料、注釋、大事年表為輔助、以習題為檢測的整體結構,其各個部分有機結合,相輔相成,都應能認真閱讀,使之切實做到:讀目錄,把握全書總綱;讀導言了解一課的概要;讀正文,具本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和史論結合方法;讀文獻資料,學會閱讀一課的概要;讀正文,具體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和史論結合方法;讀文獻資料,學生閱讀、運用和分析史料;讀地圖、圖畫形成空間觀和歷史感;讀大事年表形成時間觀,讀注釋、小字加深理解正文,擴大知識面;讀習題,鞏固與運用新知識。這樣,就能夠在宏觀上掌握歷史課本的知識體系;各課目之間的知識結構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(lián)系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